这是《爱的曝光》前园子温最好的作品吧。。。
卧槽又让我开眼界了!人可以虚构过去,可以切断那不是自己选择的家庭关系史,彻底地去主体化,掏空自己,像野猫一样游牧,一旦如此,就会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符号性委托。这激进的影像正是“人已死”的后现代身体伦理学!
把亲情放在自动贩卖机里零售
女性,17岁,顽固,愚蠢,叛逆,还是个孩子。圆子温就是个片段式心理学专家。用细节尝试探索很多心理问题。
逐渐恢复原状的橘子皮,昨日大衣的线头,迷路的猫是城市的血液……生活安逸无聊到变态,扮演他人寻找自我逃避现实;城市套路深,小镇四口之家被逐渐玩坏。园子温的诗意和中二魂,外加一场52女高中生跳火车的噱头。镜头太随便,剪辑来发挥,这也是他始终比不过三池崇史的原因吧
跟爱的曝光一样,导演能把00年代的片子拍出90年代的感觉。她们到东京来寻找幸福,但是却不会找到。想获得新身份的人终将迷失身份——现代人的找寻。妹妹的“无身份”会是出路吗?东京和“资本主义”杀死了传统。——由“网络”得出的发想。
很喜欢,越看越喜欢的那种。这部剧的主演应该是这父女三人。结尾很明了,父亲也许会继续找自己的出路,大女儿会做回自己,二女儿准备忘掉自己也忘掉刚刚扮演的那个角色,以一个无角色定位的自由人身份去探索都市,去寻找自由或幸福。二女儿说的那句点晴之笔——我们都只是想避免痛苦。是的,父亲只写田园生活的报道是想不触碰社会的黑暗,大女儿不歇斯底里也是为了避免痛苦,二女儿一直笑着也是如此,沉默不语的妈妈大概也是如此——只要不说,就可以假装痛苦不存在。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无论说不说,痛苦都存在,甚至可能会因为无视痛苦而衍生出更多的痛苦和悔恨。整部剧的质感很像我小学初中那时候,就是小灵通和一代手机的那个年代。那个储物柜女孩让我印象挺深刻的,不想漂泊的人只能漂泊。有家的人想要自由。大概人们都只能看到自己没有的。各自痛苦
黑色の青春''世界充滿謊言大家都無法自信演繹自我他們做不好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子女等等因此找出我們可以做什麽的唯一方法就是公然躺下並追尋無知感受沙漠體驗孤獨用心體會在沙漠中生存那才是你的角色''
1.这样的少女是早慧少女吧,想的事情非常多,也渴望成熟,其实就是欠缺来自家长,社会的引导,所以她自己走出自己的路。2.片子很长,大段大段的女主角及其爸爸的心理旁白。3.日本真的那么压抑?还是说社会太发达了,以至于人们没有了衣食之忧后,不断的深探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鬼才。内心戏多到神经质。我没有把握住情节,只是似乎感觉到了这些感受。
《自杀俱乐部》另一面,主题说得更白,也铺得更开。生命是圆,死即是生,离开就是重聚,循环往复都从扯一个线头开始。
4.5,园子温的戴普勒尚化,melo-melodrama.
这是那种评论必然会两个极端的电影,对我来说有点儿闷,节奏太慢,有点儿伪哲学的装逼气质。“他所知道的是他什么都不知道……”(妹妹优香的扮演者吉高由里子很可人儿;电影为啥会贴恐怖标签哩?不解。
文艺向的旁白和摄影甚至有点岩井俊二的风格,可内核就是很园子温,无爱又绝望。为了逃离家的疏离压抑,主动洗脑和被动洗脑相遇了,近乎邪教,死与新生。人生不就是这样,远离孤独就得守着虚无。
《自杀俱乐部》的补充,园子温直接照搬了齐泽克的“实在界荒漠”,久美子的组织是对象征化的抵抗,扯掉线头即放弃身份,宣告“纪子”在象征界的死亡,而这线头随后变为了“光子”出生的脐带。可怕的集体自杀正和911事件一样,是实在界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自杀俱乐部”就像是共济会、蜥蜴人这些阴谋论中操控世界的组织,人们需要这种幻想的安慰来暂时缓解“真实”造成的创伤。对于彻三,如果承认“不存在自杀俱乐部”,则必须承认自己作为父亲、丈夫的失格。另一方面,姐妹俩的离家出走是对网络人格架构的一次模拟,二人的消失一如黑泽清《回路》中的消失,在虚拟的世界,反而更接近真实。但这种逃避终不能长久,于是在结局处,导演给出了两种归宿,要么把扯下的线头丢弃,彻底进入实在的荒漠,要么像纪子一样,重回象征秩序的怀抱。
再见,我的青春。ps字幕很弱。
#找部电影合家欢#
太阳女神出生在储物柜里,文明的倒塌从上野站54号储物柜开始,便诞生了“家庭出租公司”,她们用谎言填充了崩解家庭的空虚,用妄想编织着丧失自我的回忆,却更显得现实更残酷。
不过我还是无法体会其中的精神状态
日本的文艺片有着共同的特点:把表面美好而平凡的事物温柔的撕碎,以至于当你意识到时,便感觉到无以复加的窒息,心被撕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