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像Laura的父母,一直照顾她;Laura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还喝她的奶。两年陪伴的光阴,学到太多。小学的时候也是每个班要负责一块田和一种动物,植物都是男生上去施肥,我记得我们班养的是鸽子。。高中的时候学校里有只猴子,也是带给我好多快乐。谢谢是枝裕和,今晚居然记起来这些快乐时刻。
让孩子一开始就面对社会,不是养在真空中。
孩子们从Laura身上学到了:(计算饲料价钱)计算、(与农场主租借Laura)契约精神、(如何选择饲草)生物知识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修建牛棚)物理与劳动技术、(为饲料种植贩卖用蔬菜)农业知识与实践、(贩卖蔬菜)市场调研与实践、(带领父母参观牛棚并教授挤奶方法)分享、(Laura生理期与配种期观察)性教育、(面对laura早产小牛死亡)对人生和死亡理解、(年终报告会)总结与公共演讲能力、(归还Laura的讨论)正视内心、(Laura告别仪式)学会告别。仔细想想,Laura的一生和人类一样,孩子们提前扮演了教养者的角色,从而换位体验缩小版的“人的一生”,不能说“另一种教育”可以替代“基础教育”,但这种教育能让孩子们能最快地以“人”的视角参与到社会生产与生活中,这是“真实教育”。
前面倒一般,最后那场要不要把牛送回去的讨论才是全片精华,极好地展示了何谓日式逻辑;是枝裕和的观点倒隐藏的比较好(其实我是觉得有点刻奇的尤其是加上结尾送别那场)。另外小学生研究配种啊乳腺啊也是有点……另外影片时间线真是有点神出鬼没……
“我恨死亡,我想杀了它”
开放到令人羡慕的教育环境,从牛的生育步骤引入性教育,结尾老师展开是否应该归还劳拉时的讨论部分最恰当地呼应了片名“另一种教育”,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还不会做基本的乘法,也是一种幸福吧...
6.5。略有些刻奇的呈現方式,反倒給外國人看正合適。
哇原来小学生看起来这么小啊…看小孩们跑来跑去各种担心,挤奶怕踢到“我最讨厌死了讨厌到想杀了它”;按时间线常规剪辑,孩子们很能干但不知道咋学的;归还奶牛的问题到现在都还是很难有答案:它属于别人属于农场?那么过去陪伴的两年怎么算。很惊讶小孩子们能做出冷静的替他人思考的选择,顺服得令人怀疑是不是原因真的只是因为自己要毕业了太忙了,但还能得出不后悔的结论真是了不起
有线有点,优秀完成命题作文,不做作地留下思索。看下去,其实挺有趣。(是的我又来吹导演了)
淳朴天真的孩子们,会为了自然界的生灵欢笑哭泣,在劳动中感悟真情和美,这种教育远非教条主义的应试教育能比;是枝的素材选用相当好,也可见他一开始就关注孩子成长这个主题。
早年的是枝裕和导演。这让我想起了南池袋小学里的那些动物,现在很多日本的小学都在教孩子们和动物如何相处又是一年春天goodtimealwayspass
很想知道现在这群孩子过得怎样
“春天又要来了”
先进入自然世界,才可能进入精神世界
太了不起了
呜呜呜呜感动哭,窗边小豆豆即视感。小朋友们频出金句。“我恨死亡,我想杀了它。”“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但是我要把劳拉还给农场,因为我太爱她了。”“我不是因为太忙才要把劳拉换回去,是因为我觉得不能让农场一直等着,这真的很难,但我们不能让他们再等了。”
到最后,我哭了。虽然这是30年前用手持DV拍的渣画质,却一点也不影响它的感动。最伟大的是老师,他选择用这种教育方式,用这种具体的事件——养大一头小奶牛,来教育孩子们,从养奶牛所需要的成本计算、为此卖玉米筹钱、辨认植物、商量喂养的草料、准备棚屋、迎接小奶牛、照顾她......这个老师耐心地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自己得出行动方案并为此努力,太珍贵了。最后小奶牛意外早产牛仔死亡孩子们埋葬、挤牛奶喝牛奶、认知生殖器官、送别劳拉,小小的年纪见证了死亡和别离,对生命和情感的认知更加深刻吧。看到孩子们在班级上一个个站起来哭红了眼,纠结着要让劳拉回到农场对它更好,但同时非常不舍。男孩子在开动的奶牛车后面追着喊着“谢谢!”,女孩子们一排蹲下抱头大哭,我也忍不住了。最动人的情感。
是因为你们六年级很忙就要把它送回农场吗?那过去两年和她在一起的时间又该怎么算呢?你们只想着自己,考虑过劳拉的感受吗?这样想不是很自私吗?
真·放牛班の春,居然还有性教育段落--虽然泪目了,但又觉得牛被利用了,以及让全班一起失恋真的大丈夫吗--(是枝裕和#16
很难想象,在1991年的日本有这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孩子们在和小牛罗拉相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知识和技能、变得勇敢和坚强,更重要的是,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意识。作为导演的是枝裕和,在离开公司耍废一年的时间里,想必也思考了许多关于自己的事情。真是了不起的教育。